首页 资讯 正文

老城复兴 城南崛起

体育正文 60 0

老城复兴 城南崛起

老城复兴 城南崛起

一泓东(yīhóngdōng)江水,情牵赣粤港。

今年是东深供水(shuǐ)工程建成60周年,也是东江水供港60周年。60年来(niánlái),逾300亿立方米(yìlìfāngmǐ)东江水源源不断润泽香江,成为香港繁荣稳定的“生命水、政治水、经济水”。

今年3月起,江西(jiāngxī)日报、深圳特区报、香港文汇报成立联合报道组,历时4个月,探访从寻乌东江源头活水清如许,到东莞段河水倒流工程的巧夺天工,再(zài)到香港与(yǔ)内地血脉相连的动人故事。

值此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之际(zhījì),我们三地媒体同步推出组合(zǔhé)报道,感受东深供水工程建成60周年、东江水(jiāngshuǐ)浇灌“东方之珠”一甲子的家国情怀,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。

(报道同步刊发于(yú)江西日报、香港文汇报)

“江西九十九条河(hé),一条寻乌流博罗……”

清晨,桠髻钵山的云雾还(hái)未散去(qù),动听的客家山歌声中,57岁的护林员何洪先挂好(hǎo)喇叭,系紧防火警示旗,跨上摩托车,开始了新一天的巡山。

一(yī)脚踏三县,一眼望两江。

位于江西省寻乌县三标乡的桠髻钵山(shān),是东江发源地。何洪先,是山脚下(shānjiǎoxià)东江源村的村民。

箬竹坑、樟畲、桐梓(tóngzǐ)垇……16公里山路,每一个岔路口,何洪先都要绕进山里,仔细(zǐxì)查看有没有非法采矿、乱砍滥伐或是猎捕野生动物的情况(qíngkuàng),防火更是重中之重。一路(yīlù)走走停停,一圈跑下来,三四个小时就过去了。

“每天(měitiān)巡山要跑两趟。”个头不高、满头乌发的何洪先身体硬朗、乡音浓重,“我巡山从不带水壶。山里的溪水很干净,渴了(le),捧起溪水就(jiù)喝。”

1999年(nián)就(jiù)开始从事护林员工作的何洪先是三标乡106名护林员之一。他说:“阿爸也当过护林员。如果有机会,我想到香港去,尝尝我们(wǒmen)这里流过去的水,是不是和源头一样甜。”

寻乌县(xúnwūxiàn)三标乡护林员巡护山林。江西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劼 摄

问渠(wènqú)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
东江第一滴水,来自桠髻(jì)钵山!

这是由江西省有关部门(bùmén),集中水文(shuǐwén)、测绘、林业、地质等方面专家(zhuānjiā),历时一年半开展“东江源头科学考察”后,于2004年得出的权威结论。

东江之水,源远流长(yuányuǎnliúcháng)。

东江发源(fāyuán)于桠髻钵山南侧,始称三桐河,流入水源河、澄江河、吉潭河,接纳马蹄河后(hòu)称为寻乌水。寻乌水一路南下,在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合河坝接纳支流(zhīliú)定南水(又称贝岭水)后,始称东江。

东江发源地标识碑。江西(jiāngxī)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劼 摄

寻乌、安远、定南三县组成的(de)东江源保护区,林海苍茫(cāngmáng),孕育着粤港澳大湾区沿线民众和广大香港同胞的“生命之源”。

“源头河小水(shuǐ)浅,自净能力弱,一棵树木的倾倒就可能破坏生物链。”河流源头水生态保护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的连军锋副教授(fùjiàoshòu)说,“守护好源头生态,容不得半点(bàndiǎn)疏忽。”

“那时的(de)水文站是(shì)竹木(zhúmù)搭建的,位置偏僻,几个(jǐgè)月见不到外人是常事。”老水文人林兆盛已过古稀之年,忆起40多年前建站时的艰辛,语气中满是自豪,“我们守护的是下游人民的水源,再苦再累也值得。”

从东江源水文水资源监测大队保存的泛黄水文笔记本,到何洪先巡山(xúnshān)穿坏的数十双(shuāng)胶鞋,东江源区人(rén)民始终牢记当年周恩来总理“一定要保护好东江源头水”的殷殷(yīnyīn)嘱托,一年又一年,精心呵护着(zhe)源头的一草一木、一溪一泉,用始终不变的家国同心,守护着下游千万人的“水龙头”。

64岁的张开有常思念桠髻钵山脚下(shānjiǎoxià)的东江源村。

那里(nàlǐ)是祖辈居住的地方,是难舍的故土。

上(shàng)世纪90年代,当地柑橘产业兴起,种田之余,张开有种了(le)1000多棵脐橙树。

为确保源头水质安全(ānquán),寻乌县于2017年实施(shíshī)了生态移民工程,动员桠髻钵山脚下的“两个半村”村民整体搬迁。

“当时,我家的脐橙树已进入盛果期,建好的两层半小楼才住了两年多,真是舍不得(dé)搬呐。”张开有告诉记者,拆自家房子(fángzi)时,他难过得哭了,“但为了让下游人民喝上干净水(gānjìngshuǐ),再不舍得也要做。”

张开有所在的东江源村,就是寻乌县为更好地(dì)保护东江源头水质和生态环境而实施(shíshī)搬迁的“两个半村”之一。

所谓“两个半村”,就是三标乡(xiāng)的东江源村(yuáncūn)、图岭村两个整村,以及长安村需要搬迁的半个村子。

经过(jīngguò)动员,“两个半村”一共搬迁了592户2297名村民,为水源地营造了29平方公里“无人区”,成为极佳的水源涵养地。如今,桠髻钵山的森林覆盖率已高达95%,用(yòng)当地人的话说(shuō),“东江源头全是树,想种树都找不到(búdào)地方”。

东江发源地桠髻(jì)钵山。 江西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劼 摄

进城后,张开有住在思源佳苑小区,每月领着养老金(yǎnglǎojīn),孙子孙女就近上学,儿子儿媳在家门口开制衣厂,日子越过(yuèguò)越红火。

东江源区三县不仅有地上“绿色(lǜsè)宝库(bǎokù)”,更蕴藏着稀土、钨等地下“宝藏”。

为保护水源,源头人民有树不(bù)砍、有矿不采,“舍小家为大家”,同心构筑起(qǐ)坚韧的生态屏障。

安远县三百山镇唐屋村,村民唐森辉主动拆除效益不错的养猪场,改建民宿,带动12户(hù)乡邻就业(jiùyè),吃上了“旅游饭”。

曾经从事稀土生意(shēngyì)的张文华,在定南县老城镇流转承包了上万亩山地,打造出(dǎzàochū)颇具规模的闽楠基地。

安远县先后关闭对环境(huánjìng)有污染的企业160多家,拒绝对环境有影响的投资项目340多个(duōgè)。

在寻乌(xúnwū)能(néng)源生态园,深能环保(寻乌)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金祥告诉记者(jìzhě):“这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,可让每吨垃圾发电450千瓦时。我们不仅能把寻乌的生活垃圾‘吃干榨净’,还能惠及周边县城。”

跨省市(shěngshì)协同治理持续(chíxù)发力,东江源生态守护硕果累累:江西东江流域出境断面水(shuǐ)质优良率常年保持100%,源头水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标准Ⅱ类以上。2024年,寻乌水入选国家美丽(měilì)河湖第三批优秀案例名单。
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(jīnshān)银山。

20年前,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首次提出的这一科学论断,在东江源区数十年守护(shǒuhù)一江碧水的实践中得到(dédào)了生动呈现。

东江(dōngjiāng)源区以生态保护投入之“舍”,换来可持续发展之“得”。

安远县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民休闲康养度假、绿色产业转移的“后花园(hòuhuāyuán)”。近(jìn)五年来,389.9万人次粤港澳大湾区游客循着水声鸟鸣,踏足(tàzú)三百山。

三百山下的咀下村,是昔日贫困村,得益于旅游产业的发展,去年(qùnián)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(bǎiwànyuán)。

定南县以足球(zúqiú)为媒,“踢”出了发展新赛道。依托总投资7亿元的江西定南(国家)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,该县(gāixiàn)构建起完备(wánbèi)的足球产业生态,每年吸引数十万球迷、游客慕名而来。一座“足球新城”悄然崛起(juéqǐ)。

寻乌县则在工业赛道上另辟蹊径,年产空压机达15万台(套),成为华南地区集聚度高(dùgāo)、配套(pèitào)齐全的空压机重要生产基地。

“发展通用设备制造,是深思熟虑(shēnsīshúlǜ)的(de)结果。”寻乌县商务局局长陈志鹏说,寻乌紧扣(jǐnkòu)东江源头的生态定位,摒弃“大而全”的粗放发展模式,聚焦空压机、智能包装等细分领域,精心雕琢“小而美”的特色产业集群,让工业(gōngyè)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。

生态治理,联弹联唱(liánchàng)。

在国家统筹推动下,2016年(nián)至2024年,赣粤两省先后签订三轮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。截至今年(jīnnián)5月(yuè),已下达东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资金32亿元(yìyuán),如同绿色“引擎”,推动着矿山复绿、退耕还林、污水管网建设等项目工程纷纷落地。

主动“融湾”,拥抱机遇(jīyù)。

2018年,在中央宣传部(zhōngyāngxuānchuánbù)牵线搭桥下,深圳(shēnzhèn)与寻乌结对,开启共同富裕新征程。深圳发挥资金、技术、人才优势,不仅(bùjǐn)引导生产加工、旅游文化等领域的(de)110余家绿色企业扎根寻乌,更打通赣南老区农产品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通道,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。

连通赣(gàn)粤港,情暖大湾区。

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。赣粤港(yuègǎng),合力谱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(de)现代化新篇!

东莞市桥头镇(qiáotóuzhèn)湴湖村的(de)桥头抽水站,是东江—深圳供水工程(下称东深供水工程)最早的起点。

“人们常说,水往低处流,可我们偏要它爬坡(pápō)过坎去香港!”在早已废弃的桥头抽水站,80岁的莫(mò)康平抚摸着61年前(niánqián)用过的竹扁担,感慨不已。

莫康平是湴湖村村民。1964年2月,东深供水工程开工时,年轻的莫康平积极报名,加入了(le)建设(jiànshè)大军。

神工鬼斧(shéngōngguǐfǔ)运斤风,巧夺天工妙不同。

“要高山低头、令河水倒流”,上万名建设者(jiànshèzhě)历时一年,手搬(bān)肩挑,建成了这项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。

60年来,东深供水工程历经四次改扩建,累计(lěijì)向香港供水超过(chāoguò)300亿立方米,占香港淡水需求总量约80%。

奔腾东江水,日夜向南流,守护(shǒuhù)万家灯火,滋润“东方之珠”。

香港,三面环海,淡水奇缺。1963年,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,4天才能供水一次,每次供水仅4个小时(xiǎoshí),300多万人生活陷于困境(kùnjìng),经济(jīngjì)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。

1963年,香港妇女挑水烧饭、洗衣。粤海水务供图(gōngtú)

香港与内地(nèidì),血脉永相连。

关键时刻,党中央(dǎngzhōngyāng)明确指示:要不惜一切代价(dàijià)保证香港同胞渡过难关。

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东江——这是离香港最近、水量充沛的自然(zìrán)河流(héliú)。1963年底,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兴建东深供水工程,引东江之水济香港之困(zhīkùn)。

“我的(de)姑姑、舅舅、表哥、表弟都在香港,同胞们‘无水饮’,我心里比谁(shuí)都急。”忆及往事,莫康平分外动情。

1964年2月20日,东深供水(gōngshuǐ)工程正式动工。

1964年东深供水工程建设情景。粤海水务(shuǐwù)供图

东深供水工程设计方案是利用由南往北汇入东江的(de)一级支流石马河(mǎhé)作为主要输水渠道,通过在石马河上(shàng)建造6座拦河闸坝,经8级抽水,水位抬高至46米,使东江水沿石马河逆流而上注入雁田水库,然后通过3公里的人工渠道放水到(dào)深圳水库,工程全长83公里。

桥头抽水站是当年(dāngnián)8座抽水站的第一座。

“按当时(dāngshí)的设计,要把湴湖山挖掉一半(yíbàn)。”莫康平说,“湴湖山是一座石头山,刚开始打钎子效率很低,后来用炸药炸。山炸开后,我们(wǒmen)一拥而上去清理碎石,用手搬,用竹箕端,用扁担(biǎndàn)挑,就这样生生劈开了一座山。”

同样参加了首期工程、如今80岁的陈钦水,也(yě)对那段岁月难以忘怀。“我们(wǒmen)用(yòng)肩挑、用车推,搬运土方、碎石等建筑材料,劳动强度很大。”他说,“但一想到香港同胞还没水喝,大家伙儿浑身就充满(chōngmǎn)了干劲。”

工地上,大家干起活来争先恐后、你追我赶,“要高山低头、令河水倒流(dàoliú)”的豪迈(háomài)口号响彻云霄。

1965年(nián)2月,历时一年的东深供水(gōngshuǐ)工程顺利竣工。当年3月1日(rì),随着供水电钮按下,满载祖国深情的一江清水,奔腾南下,在南粤大地上奏响供水“生命线”建设凯歌。

有了(le)东江水,香港不仅摆脱了缺水之苦,经济发展也有了坚强支撑。

随着香港金融中心崛起、深圳经济特区(shēnzhènjīngjìtèqū)建设(jiànshè)加速,用水需求持续攀升。东深供水工程(gōngchéng)先后于1974年、1981年、1990年实施了三次扩建。通过增设泵站、拓宽渠道,工程年供水规模从(cóng)最初的0.68亿立方米逐步提升至17.43亿立方米。

为彻底解决(chèdǐjiějué)明渠输水的石马河段水质(shuǐzhì)问题,2000年,东深供水改造工程(下称东改工程)启动,最终(zuìzhōng)建成了全长68公里的全封闭专用输水系统。

这(zhè)一次,时代的接力棒交到了新一代“东深”人面前。

广东水电二局的汪永剑,时任东改(dōnggǎi)工程副总工程师,2001年春节假期还未(wèi)过完,就参与到工程中。

“金湖渡槽是东改工程最长的(de)渡槽,全长2294米,共有112跨,跨度最大24米,均为高架渡槽,这是同期同类型世界(shìjiè)最大的现浇预应力混凝土U型薄壳渡槽,毫无施工经验可以(kěyǐ)借鉴。”汪永剑掏出一本厚厚的施工记录,上面一笔一划地记录着工程的每(měi)一个细节。

东深供水工程金湖(hú)渡槽。深圳特区报记者 苗威 摄

“传统的渡槽(dùcáo)渗漏问题比较普遍,可谓‘十槽九漏’。”汪永剑告诉记者,“工程指挥部反复向国内各方专家咨询,最后提出(tíchū)采用300毫米壁厚开展1∶1原型(yuánxíng)试验(shìyàn),前后历时(lìshí)一年多,终于试验成功。直到今天,渡槽依然滴水不渗,‘南水北调’工程也借鉴了这一做法。”

混凝土U型渡槽,是当时东改工程建设中科技攻关(kējìgōngguān)、创造(chuàngzào)的4项“世界之最”之一。

60年来,一代代“东深(dōngshēn)”人,搭建起安全(ānquán)、优质、现代、高效的供水系统,也搭建起香港与内地紧密联系的桥梁。2021年4月,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荣获中央宣传部(zhōngyāngxuānchuánbù)授予的“时代(shídài)楷模”称号,昭示着时代对他们的崇高敬意。

万山成一绿,万绿成一湖(yīhú)。

作为东深供水工程三大水库之一,新丰江水库又称万绿湖,是华南地区(huánándìqū)最大的人工湖,蓄水量高达(gāodá)139亿立方米。

“数十年来,万绿湖的水质一直维持在地表水Ⅰ类标准。”广东省河源生态环境监测站现场与应急监测室副主任欧(ōu)志海自豪地说,20余年来,他和同事(tóngshì)轮流每个月都要到湖中检测水质,“从未失望(shīwàng)过”。

河源市水务局副局长赖少略告诉(gàosù)记者,为保护东江水质,河源先后拒绝了超(chāo)500个、总(zǒng)投资600多亿元的工业项目落户,累计投入上百亿元资金用于整治全市河流。

东江流域管理(guǎnlǐ)局于2014年建成广东省(guǎngdōngshěng)东江水资源水量水质监控系统,于2023年升级构建了数字孪生东江流域水资源管理与(yǔ)调配场景,保障东江流域用水及对港供水安全。

与此同时,广东还构筑起严密的东江水保护法治(fǎzhì)屏障:从流域水资源分配、水量调度,到水库保护区管理、水质安全应急,一系列政策(zhèngcè)、法规,层层筑牢(zhùláo)防线。

在河长制与智慧(zhìhuì)监管双重护航下,东江干流、重要水源地及20个监测水库(湖泊)水质(shuǐzhì)总体稳定达标。

站(zhàn)在东深供水工程的最后一站——深圳(shēnzhèn)水库大坝上,眼前豁然开朗:水库宛如一块巨大(jùdà)的翡翠镶嵌在群山之间,微风拂面,波光粼粼。东江水从这里通过一条长约(zhǎngyuē)3.5公里的输水管道,接入香港的供水系统,最终流进香港千家万户。

深圳水库。深圳特区(shēnzhèntèqū)报记者 苗威 摄

粤港供水深圳供水管理部总经理李迎春介绍(jièshào),为了(le)保证供水水质安全(ānquán),如今的东深供水工程,已建立起了覆盖“天、空、地、水、工”,多模态、多维度的“感知体系”,实时为供水工程“保驾护航”。

在空中,无人机自动巡查(xúnchá)系统实现了全线巡查监控区域覆盖;在地面,工程泵站应用“厂站智能巡检系统”实现巡检效率(xiàolǜ)与精度双提升;在水面,采样监测无人船、除藻无人船定期开展水质巡查和(hé)藻类采样,确保供水(gōngshuǐ)水质安全……

目前,东深供水工程每年对港(duìgǎng)供水约8.2亿立方米。

这是生命之源,滋养着香港市民(xiānggǎngshìmín)安居乐业,支撑(zhīchēng)着香港经济持续发展,浇灌着紫荆花灿烂绽放!

金湖泵站生命之源(zhīyuán)雕塑。深圳特区报记者 苗威 摄

深圳河南岸,香港上水。木湖原水(yuánshuǐ)抽水站外,巨型输水管如卧地长龙,将每天接收的东江水原水或是(huòshì)分配到牛潭尾、大埔及沙田等滤水厂,或是输入大埔船湾(chuánwān)淡水湖和屯门大榄涌水塘暂存。

木湖原水(yuánshuǐ)抽水站是东江水抵港第一站,也是香港配合东深供水工程兴建的重要设施(shèshī)。

香港木湖原水抽水站。港文汇报(wénhuìbào)资料图片

涓涓甲子意,碧波润(rùn)香江。

东江水(jiāngshuǐ)供港60年,是中央援港的精彩缩影。

60年来,被誉为“生命水、政治水、经济水”的东江水,从未间断地输送到香港(xiānggǎng),有力支撑了香港从传统(chuántǒng)加工制造业向国际金融、航运、贸易中心转型(zhuǎnxíng)。

香港这颗(zhèkē)“东方之珠”,不仅风采依然,而且更加璀璨。

茶餐厅(chácāntīng)没水(méishuǐ),蒸笼揭不开;工地没水,钢筋水泥凝固不了;纺织厂没水,染缸成(chéng)了摆设……说起当年缺水的情形,退休的邱伯仍禁不住地叹气。他补充道,更苦的是排队接水的日子——狭窄的街道被水桶、脸盆挤得水泄不通;下雨时,男女老少举着盆盆罐罐(pénpénguànguàn)就往屋檐下跑。

这个时刻值得(zhíde)永远铭记:1965年3月1日,用时仅一年,东深供水工程(gōngchéng)如期完工,并投入使用。

香港缺水的历史(lìshǐ)一去不复返了!

为了接收东江水,香港(xiānggǎng)于上世纪60年代兴建船湾淡水湖。这是1969年8月,湖水第一次满溢,小朋友在湖口捕鱼。粤海水务(shuǐwù)供图

60年来,通过东深供水(gōngshuǐ)工程(gōngchéng)这条“生命线”,东江水每年供港水量由最初的0.68亿立方米,提升至如今的约(yuē)8.2亿立方米。如有需要,年供水规模可高达11亿立方米。

60年来,东江水累计输港逾300亿立方米,相当于两个丰水期的万绿湖(wànlǜhú)蓄水量,为香港繁荣稳定、蓬勃发展注入了(le)强劲动力。

香港境内的东江输水管网络全长约71公里,木湖原水抽水站(chōushuǐzhàn)如同精密的“水龙头调节(tiáojié)器”,既调节东江水日供港水量,又将接收的东江水通过水务(shuǐwù)署供水网络输送到全港。

香港特区政府水务(shuǐwù)署工程师许泳烁介绍,为了确保供水稳定性,水务署每年制定东江水(jiāngshuǐ)供水计划,估算每月所需供水量,提前与内地协商下个月所需的东江水日供水量,确保充足供应(gōngyìng)。

香港水务署署长黄恩诺说(shuō):“东江供港水量占香港淡水总用量(yòngliàng)约八成,是(shì)香港繁荣发展的命脉。”从产业转型(zhuǎnxíng)到城市发展,从民生保障到经济腾飞,东深供水工程始终是维系香港繁荣稳定的“生命线”,承载着祖国对香港深切关怀,见证着“一国两制”实践下的发展奇迹。

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今年4月在社交平台强调,水(shuǐ)务署每年对从源头到用户水龙头(shuǐlóngtóu)抽取的水样本进行约60万次水质化验,监测结果显示完全符合香港食水(shíshuǐ)标准。

胡珠是国际餐饮联合总会创会会长、香港餐饮界首位铜紫荆勋章获得者。他对“水与美味(měiwèi)”的关系有着(yǒuzhe)独到见解。“好水才能养出好食材(shícái),汤水是粤菜的魂。”他说(shuō),“现在做汤,水量足、水质好,食材的鲜味能完完全全展现出来。”

“如今,一打开水龙头,东江水(jiāngshuǐ)便哗啦啦地流淌出来。”邱伯端起茶杯抿了(le)一口,“我们都饮东(yǐndōng)江水几十年了,水质很不错,大家都好满意。”

一脉(yīmài)相连,饮水思源。

“没有东江水,哪有如今维港(wéigǎng)的(de)霓虹闪烁?哪有香港的万家灯火(wànjiādēnghuǒ)?”邱伯激动地说,香港年轻人要多到内地走一走,看看东江水是怎么来的。

港区江西省政协委员胡雁在(zài)江西出生(chūshēng)、长大,后在香港学习、工作多年。“以前只知香港用水来自东江,但对(duì)源头、供水工程(gōngchéng)没有概念(gàiniàn)。今年的两次东江源区之旅,对我是一场深刻的情感教育。”胡雁说,返回香港的夜晚,站在办公室窗前,看着维多利亚港两岸灿若星河的灯光,更深切地体会到从赣南深山流出的一股清泉,最终化作香港厨房的汤香(tāngxiāng)、水杯里的茶香,何其不易。

在太阳的照耀(zhàoyào)下,跨越千山万水而来的东(dōng)江水,鲜明地折射出香港和内地亲如一家人的动人场景。

香港维多利亚港。香港文汇报记者 赵鹏飞(zhàopéngfēi) 摄

在香港出生、长大的香港地球之友原总干事吴方笑(xiào)薇是当年香港旱灾(hànzāi)的亲历者,对缺水有着切肤之感,对溯源有执着之念。

2007年,吴方(wúfāng)笑薇踏上寻“源”路。9个月的时间里,她6次前往桠髻钵山考察,渐渐地让(ràng)东江源村走进了公众的视野。

水(shuǐ)资源共享,水责任共担。

在寻“源”中,吴方笑薇(wēi)提出的这一生态公平(gōngpíng)理念,成为东江源项目的起源。

2008年,香港(xiānggǎng)地球之友与寻乌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,启动“饮水思源——东江(dōngjiāng)上下游伙伴计划(jìhuà)”,联手倡导建立惠及东江源区的生态补偿机制。该项目计划每年捐款120万元,用10年时间完成生态林营造1000亩、毛竹林改造3000亩等5项工程,并让(ràng)当地村民(cūnmín)实现可持续增收。

2009年(nián)至2016年期间,香港地球之友还与寻乌县教育部门合作开展“东江之子”计划(jìhuà),组织学生在寒暑假期间驻扎东江源小学(xiǎoxué),举办支教活动,普及环保知识。负责执行(zhíxíng)该计划的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自然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志强介绍,活动迄今已举办了15届,吸引了数百名(shùbǎimíng)学子参加。

“‘东江之子(zhīzi)’活动让山里的孩子看到了更广阔世界,对(duì)青少年一代成长很有帮助。”东江源村原(yuán)党支部书记张昌权说,“村里不少孩子如今已走出大山,我的侄女就是去香港读的大学。”

“源头”,不仅是(shì)地理的起点,更是人心的原点。江西省旅港同乡会会长陈成炉说:“作为链接家乡与(yǔ)香港的桥梁纽带,同乡会将通过组织开展(kāizhǎn)赣港两地经贸交流等活动,全力(quánlì)打造‘赣港双栖’的青年人才链。”

“东江水承载着血浓于水的家国(jiāguó)深情。”今年3月31日,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(lǐjiā)超在东江水供港60周年纪念典礼上致辞时表示,香港市民会饮水思源,回馈(huíkuì)国家的关爱,为(wèi)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。

从“硬联通”到“心相通”,宛如蛟龙的东深供水工程,奔腾不息的东江水,见证(jiànzhèng)着香港与内地(nèidì)的血脉相连、生态共治(gòngzhì)、协同发展,谱写着“一国两制”下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!

老城复兴 城南崛起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